生物产业技术杂志

期刊简介

  《生物产业技术》(双月刊)创刊于2007年,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的大力支持下,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管,化学工业出版社、中国生物工程学会、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期刊。

  《生物产业技术》立足生物产业,关注技术进步,面向生物农业、生物医药、生物制造、生物能源以及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、工业生产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等环节,宣传国家相关产业政策,发布相关技术、生产、市场、产品等信息,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,推动国家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,具有较强的技术性、应用性和信息性。

  《生物产业技术》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内容和企业经营理念,并结合国内实用技术,是一本既能反映国际生物技术发展水平,又能指导和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崭新读物。


从药剂师到阶下囚:阚全程的医疗扩张神话与崩塌

时间:2025-06-12 10:02:26

1984年8月,一个21岁的年轻人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毕业,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药剂科。没人能预料,这个说话轻声细语的药师阚全程,会在三十年后成为中国医疗界最富争议的“扩张舵手”,最终因违纪违法黯然落幕。

药剂师的逆袭:从配药台到权力中心

在药剂科的十五年里,阚全程完成了职业人生的第一次蜕变。他白天调配处方,夜晚攻读河南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硕士,35岁便跃升为副院长——这个纪录至今仍是河南省三甲医院最年轻副院长的标杆。2000年三校合并后,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更名为郑州大学一附院,阚全程的舞台随之扩大。2008年,45岁的他正式执掌这家医院,开启了被称为“医疗大跃进”的九年任期。

他的扩张策略堪称激进:床位如搭积木般从1900张暴增至1万张,年营收从6.8亿元飙升至95亿元,职工人数突破万人。到2021年他离任时,郑大一附院已长成“日均吸金6000万”的庞然大物,年营收高达218.78亿元,相当于某些地级市全年财政收入。这种“超级医院”模式虽带来规模效益,却也埋下资源虹吸的隐患——就像一棵过度生长的巨树,其阴影下的小草难以获得阳光。

双面院长:业绩光环下的争议

在阚全程的治下,郑大一附院被称为“亚洲最大医院”,但争议始终如影随形。他推崇的“规模即竞争力”理念,将医院变成医疗界的“沃尔玛”:用庞大接诊量摊薄成本,用尖端设备吸引患者,却也让基层医院陷入“技术空心化”困境。有业内人士比喻,这种模式如同“抽水机”,将全省疑难重症患者和医保资金源源不断抽向省会,而阚全程正是这台机器的总设计师。

2018年,他的职业生涯迎来转折。从医院院长升任河南省卫健委主任,权力版图从单一医院扩展至全省7800余家医疗机构。此时的他手握医保资金分配、重大项目审批等核心权力,却也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双重身份中逐渐迷失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0-2021年间他罕见地同时兼任省卫健委主任和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,这种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”的安排,为其后续被查埋下伏笔。

崩塌时刻:扩张神话的终结

2025年,河南省纪委监委的一纸通报为阚全程的职业生涯画上句点。这位曾创造“床位神话”的掌舵者,最终因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。回溯其轨迹,扩张战略与权力集中构成了危险的组合:医院规模扩张需要政策倾斜,而政策制定权又掌握在自己手中。这种闭环就像“自我喂养的怪兽”,当监管缺位时,腐败风险便呈指数级增长。

在医疗反腐深化的背景下,阚全程案被视为行业“刮骨疗毒”的典型案例。他主导的超级医院模式虽短期内提升了医疗资源供给,却也暴露了“重规模轻质量”“重效益轻公益”的结构性矛盾。如今郑大一附院面临的挑战,恰是中国医疗改革困境的缩影——如何在效率与公平、增长与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,或许比单纯追求床位数字更有价值。

从药剂师到阶下囚,阚全程的人生抛物线警示着:当医疗被异化为生意,当公益让位于政绩,再辉煌的扩张神话终将崩塌于时代的审判台前。